金湖县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金湖县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2017-02-20     浏览次数:     来源:

 

2017-02-19 19:34|作者:|来源:中国商报

 

 

新春伊始,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该文件分为6个部分,33条政策措施,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让亿万农民收到了来自中央的温暖大“红包”。这是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4个关注 “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其针对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走向,提出了解决办法并指明了方向。
  文件指出,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工作聚焦: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文件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
  在此背景下,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唐仁健说:“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主要是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
  他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子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唐仁健表示,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他特别强调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大的阵痛,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必须要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农业增效:
  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要保障有效供给,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所谓有效供给,其实就是一个“种什么”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消除无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具体来说就是,种大宗农产品的要瞄准“优质专用”,种其他农产品的要瞄准“特色优势”.“种什么”要根据市场走,价格要让市场定。农民通过市场的实际情况,指导农产品种植,让自己的农产品受市场欢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值。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表示,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护。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农民增收:
  国家加大资金支持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如何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唐仁健指出了两个思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和财政上做好整合与撬动两篇大文章。
  唐仁健明确表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能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供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我们大力提倡和推进农村各项事业改革,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判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除了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增收、得实惠这个目标有没有实现。在面对农民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前提下,基层农民每每上一个或多个新产能项目时,项目资金的投入都成为制约农村农民发展的瓶颈。”
  那么,农民的钱从哪儿来?无论是靠国家扶持或是靠农民自筹或是通过联户担保,还是向当地农商行及其他投融资部门高息贷款,资金往往成为制约农民发展新兴产业的第一道门槛。对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农”支出不能减。要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措施。
  农村生态:
  追求生态持续发展
  针对农村生态建设,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加强现代生物和绿色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中央一号文件还表示,培育宜居宜业环境的生态特色村镇,要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创新驱动:
  引领三农快速发展
  为了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要求,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在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上,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
  中央一号文件还表示,要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扩大整省试点范围。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多渠道就业,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着力解决新生代、身患职业病等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个方面,加大“三农”工作宣传力度,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