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靖江调查队不久前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靖江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今年上半年增幅又高于去年同期。农村人的“荷包”比城里人鼓得更快了。
统计部门的分析和记者近日的采访调研表明,这除了得益于工资性、财产性收入提高外,务农收入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该市近年来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探寻,颇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集聚带启动产业结构优化新引擎
一场夏雨过后,走进季市镇红枫产业园,但见橘红、淡粉、金黄、苹果绿、葡萄紫……五彩斑斓的彩色枫叶,在清新的气息中给人以自然美的观感和享受。镇里同志介绍,这片占地约500亩的园圃,拥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园主张炳华说:“目前,该园培育成功的彩叶枫品种已达到163种,其中80多种填补国内空白。当前彩叶枫市场行情非常火,以彩叶枫种苗来说,亩均效益可达到50万-80万元。”
靖江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这里正在打造千亩红枫旅游景点。像红枫园一样,位于该市新江平线现代农业集聚带的诸多高、新、优产品、产业园区和平台,集聚着适应现代中、高端市场消费结构和需求的许多新业态。
位于集聚带的生祠镇七里村,有个省级农业园区。为打造绿色、生态的新农村,2013年村里所有工业企业全部关停,根据农民意愿和发展需求,实现整村土地流转后,村里将3000亩耕地分作3部分:旅游生态园800亩,主要为火龙果、葡萄园、西瓜等,让消费者体验采摘乐趣;经济作物1000亩,主要为花卉与苗木;水生作物600亩,种植茭白、莲藕等,同时进行环境绿化、道路硬化。2014年,七里村被评选为江苏最具魅力乡村。“村民尝到了集中、集聚发展的甜头了。”村党支部书记龚建军说。
集聚带布局在七里村的,还有优质鲜活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了万吨农产品深加工中心和冷链物流中心;布局在孤山镇新联村和勤丰村的智慧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面积8000亩,注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创新和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展示;布局在季市镇的万亩优质稻米和弱筋专用小麦种植基地,实现千亩以上稻麦高产增效创建示范片村级全覆盖,区域内水稻机插秧和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布局在生祠、马桥、孤山等镇的17个村香沙芋种植基地,创造性地探索和推进香沙芋机械化种植模式,让传统小宗农产品作出效益倍增和大产业。
靖江市农委主任李江豪介绍,为加快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保障食物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打造经济强、农民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代农业集聚带新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标实现的思路和途径,具体实在: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集聚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路径——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集聚带建设与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集聚带建设模式;重点——突破和跨越镇域界限,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重点支持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带动新江平线沿线区域发展;动力——创新驱动,示范引领,推动技术、管理、服务和制度创新,用新的理念引领集聚带建设……整体打造新江平线现代农业集聚带。
靖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国庆说,按照发展规划,至2020年,新江平线现代农业集聚带将建成全长28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的稳产高产农业主产区,一二三产融合、科技先进的项目集中区,辐射带动强劲、持续增收的农民致富区,生态环境优良、宜居宜游的农村观光带。
多要素联动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就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习总书记在小岗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说:“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
江苏省农学会一位负责同志说,靖江市现代农业集聚带的形成和作用过程,也是一个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实现农业多要素联动,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过程。
靖江市农民人均耕地不足0.6亩,33万农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5.66万人。市委负责同志说,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推动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集中、集聚。2012年,靖江市被确定为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和省委省政府农村改革试验区。
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机制是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早在2009年,靖江就设立了市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近年来,乡镇二级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全部建设完毕,全市土地流转实现了程序、合同统一。截至去年底,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已达80%。
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不仅催生了众多新兴产业业态,更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拥有860多年种植历史的靖江香沙芋,曾一度面临品种退化、产量下降、附加值低等现实问题,多年来种植面积始终在3万亩左右徘徊。
实现土地流转、要素集中集聚投入以后,新科技的引进和应用,解决了香沙芋脱毒组培、机械化种植、深加工等问题,降低了成本,改善了品质,提高了附加值,并围绕香沙芋开发的芋圆、芋胶等10多个新产品陆续上市,市场价格超出普通香沙芋的3倍以上,一举成为泰州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要素的集中集聚集成投入,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近年来。靖江市高产示范方创建、机插秧、秸秆还田等技术创新模式的连续推广应用,使得全市水稻亩产连创新高,平均亩产首破600公斤大关。
农技、农艺的投入,离不开新型农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农业秸秆问题是一个让农民和政府都很头疼的问题。秸秆全量还田往往由于农业机械耕作层浅,会对下一茬作物造成影响。
在市农业部门支持下,当地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出集播种、施肥、秸秆还田、整平于一体的多功能水旱耕种复式作业机,作业耕深可达30公分,使秸秆与土壤充分融合,解决了秸秆影响下茬作物的问题。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15-16亩,已在多省试用。
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进一步增强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马桥镇九一村不久前组织的一场别开生面的“选美(米)大赛”,邀请20多位专家和市民代表评比打分,评选出3种得分最高的大米,作为今年优质基地的扩大种植品种。
不久,法国专家咨询协会资深农业专家德博佛尔·热拉尔来靖江观摩考察高产高效稻麦、设施大棚蔬菜、树木花卉园艺等优质农产品生产过程后,大加赞赏:“这里人们工作都很努力,很多农技推广干得很出色!”
多要素联动,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产业链、价值链的形成。马桥镇徐周中心村3120亩土地,今年上半年已全部流转,招引新型农业项目10余个,18家企业运营,形成了一产农业增效、二产工业强村、三产服务业活跃经济的新格局。
生祠镇是历史文化古镇。近年来,他们将区域内原有的农业项目串联,打造集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通过打造“创新创业新空间、城乡融合新平台、产业集聚新载体、旅游休闲新去处”,形成年接待游客达5.2万人的新型产业链条。
新主体推动农业产业经营新进程
2013年,家庭农场写入中央1号文件后,靖江的家庭农场就以几何速度递增。全市现有403个家庭农场,总面积10多万亩,经营比较成功的农场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包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投入的家庭农场,摈弃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瞧不上种地的不少年轻人,纷纷回乡当起了“新农民”。
靖江市东兴镇惠龙村“80后”农场主陈秋,在百余亩土地上,建起了养鸡场,种上了翠冠梨,开挖了小鱼塘。鸡场的粪便成了翠冠梨最好的有机肥,梨树上的小虫、地里的野菜是散养鸡的鲜活饲料,鱼塘里的淤泥也能用来给梨树施肥,小小的农场竟建起了立体循环系统,年收入近百万元。陈秋说,现在产业链已经成型,下一步要在休闲采摘上寻求新突破。
“种地收入一点不比上班族差。”生祠镇大进村村民田宇靖在本村流转188亩土地,创办起泰州首个家庭农场。50多岁的老田摇身变成农场主后,自家的房子就成了办公室,妻子陈秀华成为财务总监。老田建起150亩大棚,种植芹菜、豇豆、尖椒等。他还特地从安徽、浙江等地请来了果蔬种植能手,让他们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包干”种植。短短一年时间,农场就建立起固定的销售渠道,日销售果蔬千余斤,亩收入超万元。
新生力量进入和转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认知快,能力强。“这一季紫薯还没上市,但是网上订单已有上千斤,基本不担心销路。”东兴镇鑫源家庭农场负责人陶鑫介绍,与线上销售平台“泰优惠”“牵手”后,农场的50亩新品种紫薯和200多亩南美白对虾都不愁销了。
今夏水蜜桃销售旺季,东兴镇“80后”果农陈秋通过微信朋友圈、联手团购网组织团购等方式,在网上销售自家基地新鲜采摘的水蜜桃,线上销售总额高达近10万元。“90后”农场主郑晨更牛,去年他通过网上搜索,成功与欧洲某农贸市场达成香沙芋销售协议,成功将50吨香沙芋打入欧洲市场。
位于生祠镇金星村的红芽香沙芋专业合作社,早在2005年就创办了“中国香沙芋网”,并配备专业客服团队,每年网销营业额超百万元。各种新型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的出现,促进了多要素联动投入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生祠,一个历史文化名镇,由此正向一个生态绿色的特色园艺城镇嬗变转型。其名,也为更多域外人所闻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