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蓝皮书:应让农民真正了解土地确权而不是“被确权”
“在土地确权过程中,很大比例的农民说不清楚确权的含义,甚至以为确权只是重新‘量地’。”近日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土地市场蓝皮书》对吉林和安徽的农民土地确权认知做了实地调研。
土地确权是依照法律及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或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土地确权是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农村的承包地(耕地)、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同时还包括很多其他类型的农村土地,比如草原和林地。调研主要集中在耕地。
在吉林的四个行政村的129份有效问卷中,67.44%的受访农户听说过土地确权,从来没有听说过确权的占32.56%,但是,能够真正理解确权目的与含义的比例相对不高。
报告介绍,在安徽的调研会提问每一位受访农户:“您是否清楚什么是土地确权?如果是,请回答一下其含义。”结果显示,在101位受访农户中,表示“不太清楚”的受访农户有84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3.17%;回答很清楚的有14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3.86%;未作答的有3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97%。
对于回答“很清楚”的受访者,经过报告的统计,有如下回答。第一,确权就是落实地块位置、面积,有人认为确权是量家里究竟有多少亩地,有人认为确权是把地亩落实等等,持这一观点的受访者有7人,占50%。第二,确权是给土地上身份证,持这一观点的受访者有2人,占14.29%。第三,确权后土地就归自己了,持这一观点的受访者也有2人,占14.29%。此外,有2位受访者虽然回答得“很清楚”,但说不上来确权的具体含义。
报告指出,安徽的大多数受访农户,土地确权正在进行且已到公示阶段,但大多数受访者不清楚土地确权究竟是什么。即使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很清楚”土地确权的含义,但也只是对确权一知半解,甚至有歪曲或理解偏误的现象,比如,有的受访者认为确权之后土地就是“自己的”。
农民是否支持土地确权?调研设置了“高度同意、比较同意、中立、不太同意、强烈反对、不知道”选项,其中,吉林省129位受访者中有99位对土地确权持“中立”的态度,占76.74%,而高度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受访者的总比例不足15%。
“高度同意或比较同意”的理由主要有,第一,国家政策不敢不同意;第二,国家政策对农民有好处,能够体恤民意,但持这一观点的受访者们说不出具体有什么好处;第三,确权之后地就完全是“自己的了”,受访者甚至认为确权之后土地完全归自己所有,包括土地的所有权;第四,土地确权相对以前分地(指二轮承包)更公平。
报告表示,“我们承认农民在理解某项政策时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不能否认的是,调研地区的土地确权工作出现了官方行动与农民感知脱节的现象,即官方按部就班地推行政策,而农民很多处于‘被确权’的状态。”
在安徽,支持土地确权的受访者占总受访农户的50.49%,与吉林形成对比。而支持率高的原因,报告归纳,第一,村民普遍认为土地确权是国家政策,所以必须同意。第二,一些受访农户认为确权后“地是自己的了”,确权这种方法“觉得更公平”。
安徽持“中立”态度的比例也超过30%。报告列举,有的农户表示“随便,国家让怎么弄就怎么弄”;也有受访农户因不清楚确权含义,“不知道搞什么东西”及“不知道为什么搞(土地确权)”而中立;还有几位农户感觉自己家的承包地特别少,确不确权都没什么意思。等等。
报告还发现,农民对商品化的、市场化的农地流转需求并不是很强。相反,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真实、内生的需求主要基于农地的生产属性。绝大部分受访农户表示,即使是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完成之后,也不会对土地有什么投资变化。
所以,报告推断,在目前的土地确权工作中,地方政府和基层没能找到真正的契合点,导致农民“被确权”,政策推行对农民的影响不大,这不但会影响中央政府土地确权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还会在无形中推迟中国农村土地市场的形成。而中国土地确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何使土地确权工作进一步有效地推进,如何通过土地确权工作促进农地流转并萌生农村土地市场,应该认真对待。
报告建议,让社会行动者真正了解土地确权而不是“被确权”,使土地确权真正发挥应有的制度功能而不是注重其制度形式,是中央政府在土地确权工作继续深入时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