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金湖县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模式(下)
发布时间:2015-08-27     浏览次数:     来源:

2015年08月19日    作者:黄剑辉    来源:东方财富网

  中国农业乃至“三农”面临的挑战,是在高速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出现的系统问题,不同层面的问题之间又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站在整体的视角,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逐步走出一条在互联网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融智+融资+融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选择符合国情和区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中国幅员辽阔、省份众多,地理条件、农耕条件各不一样,因此不宜搞“一刀切”的模式。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大力推动选择符合国情和区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注重发挥地方特色。如在东北、山东等平原较多、地域广阔、能实行规模经营的地方,可借鉴美国、德国模式,通过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来集中土地,推行机械化生产,实现规模经营;在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形较复杂的云贵等欠发达地区,可借鉴日本、韩国及荷兰模式,采取集约和特色化经营,通过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加快农民技能培训,拓宽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实行产业化生产。

  (二)试点以“股田制”为新动力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从全球看,农地制度改革一直是各个国家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一个主题。当前我国“三农”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源于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唯有通过改革来破题。农耕文明的时候,提出实现“耕者有其田”,迈向工业文明、知识经济时,可尝试走向“劳者有其股”。路径之一便是积极稳妥、加快试点“股田制”,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以村镇为单位组建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可引入城市工商资本,将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类生产力要素整合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的公司化、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但土地问题涉及诸多利益集团,土地改革不能仅仅考虑既有的土地制度安排,还要顾及相关配套改革。

  第一,“股田制”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将农民的土地产权“做实”。建议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明确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列为一种永久性权利,搞好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和其他不动产的确权登记,夯实流转基础;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规范流程,搞好服务;进一步健全搞活土地市场机制,促进有序高效流转。第二,改革现有的征地制度,扭转土地出让的非市场化操作局面,确定“农地转用”的市场转让权。需要建立农地转工商业等非农用途过程中农民与城市政府乃至开发商直接协商的机制,允许农村土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只要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土地开发商可以直接与村集体进行土地交易,使得村集体和村民可以保有土地出让的更多收益。第三,改革税制。变革现行的土地制度,需要进行财权与事权的合理配比,建立一个责、权、利相结合的政府间财政体制。引入、推进土地增值税和物业税(财产税),给地方政府提供更稳定可靠的增长税基,并通过设定合理的税率,弥补政府在土地出让金上的损失,抑制大规模征地和低价招商引资的冲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耕地保护压力,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第四,改革户籍制度。在以稳定产权为目标的农地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要配套进行减少农村人口的户籍制度改革。同时,应剥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兜底。

  (三)组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乡村规划设计院,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相较于美、欧、日等国的美丽乡村,我国农村发展严重滞后,总体规划一直缺位。可考虑组建多家“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乡村规划设计院,融合各层级(部、省、地区所属)的农业规划科研机构、各类民间智库、研究公司、专家学者、农民企业家、农业专户以及金融、信息、旅游、食品加工、电子商务、医疗健康、社会服务、环境保护等多产业的研究实践力量,共同提供规划设计和解决方案支撑,逐步打造出“基本公共服务完备、地域建筑风格统一、民族文化特色彰显”的“美丽乡村”,实现“三生三农”的统筹协调发展。

  (四)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教育体系,全方位培养农业后备人才

  层次一: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核心为“基础认知+社会化能力+心理健康”,可采取政府主力办学与志愿者辅助援教的模式,大力开设山村幼儿园和山村小学,使乡村儿童获得公平受教育机会。层次二: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核心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市场经营管理”,将部分乡村普通中学转型为农业职业技术学校,打造培养具有现代化核心技能的新型“职业化”农民。层次三:高等大学教育。教育核心为“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创新实验”,农业大学生要深入生产实践,产学研密切结合。层次四:社会化教育、培训和科研机构。教育核心为“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市场经营管理”,农业继续教育学院与各类专业教育培训机构相结合,达到终身教育目的;对农业管理者、学者、科研人员创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使知识便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积极拥抱“互联网+”,搞活农村电子商务

  各地要抢抓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机遇,积极运用物联网和云技术实时、海量收集、整理、分析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数据,搭建园区环境与病虫害信息感知监测系统、测土配方施肥平台、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等各类数据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并自动防控,实现科技化生产管理。还可与国家、省、市、县、镇各级信息采集站实现数据共享,真正实现生态农业的现代化、智能化。此外,要积极搞活电子商务,将线上产品引入农村,将线下农产品上网外销,实现农村O2O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

  (六)更好发挥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一是加快农业立法进程,完善政府支农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政策体系。二是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政府直接补贴和信贷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灾害救济制度,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民一定程度的补贴;同时结合农业保险的特殊性,积极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四是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新项目融资提供财政贴息,降低其融资成本;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推广“信贷+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联合体融资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鼓励融资担保机构积极研发担保产品,创新反担保方式,降低对农业企业的担保条件;此外,租赁、信托、期货、投资基金、评估等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服务。五是积极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目前农村金融服务非常匮乏,农村互联网用户却在逐年上升,八亿农村人口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是一个巨大的空白点。

  (七)将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农业

  要打破县域行政区划界限来规划布局项目,由点状、块状向带状聚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形成与支柱产业或龙头企业相适应、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实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农产品加工转化为龙头,带动原材料基地建设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以各类农场、庄园、特色产业带、产业园区等为载体,融合乡村休闲观光、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农村三产、城市和乡村的有机衔接,形成多环相扣、互相依存的一体化产业链、价值链,从而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八)发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事实上在很多地方双层经营只剩下家庭分散经营这一个层次。发展中国的现代农业,应在探索“股田制”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农业和农村发展特点的农民合作组织形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九)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政策框架

  我国要在继续抓好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的同时,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态保护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